產品分類
聯系我們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行業新聞 > 新聞新聞
“機器換人”惠州遇冷 中小企業普遍在觀望
多名制鞋和制衣廠老板表示,雖然也希望引進先進技術,但是中小企業,資金有限,“機器換人”動力不足,對智能裝備的實際需求和熱情也比本地電子信息等“高大上”行業要低,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緩慢。
惠東鞋業是一個縮影。“一把錘子、一把剪刀、一桶膠水”的家庭作坊式生產曾是惠東鞋廠的寫照,盡管近些年通過推進標準化、機械化,擁有自動化成型制鞋生產流水線350條(套),但小作坊式局面仍較普遍。
截至2014年末,惠東全縣鞋業單位數有6380家,其中個體戶占5515家,而員工在20人以下的企業占了85%。面對外部需求疲軟、訂單下滑、生產成本增加,當地小鞋企和個體戶受到沖擊。
惠東縣政府方面此前提供的數據顯示,去年惠東鞋廠半歇業達372家(戶),倒閉211家(戶)。一批鞋業個體戶關門的同時,也有的鞋企通過技術改造、品牌聯盟和創新營銷渠道在抱團發展,產品工藝和質量有較大提升。
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、廣東省皮革協會執行會長王建新說,惠東鞋業與廣東乃至全國的制鞋業一樣,都面臨轉型升級問題。
當地一些鞋廠老板也坦言,有考慮過進行技術改造,引入更多自動化生產設備,但由于單戶生產規模小、資金又比較緊缺,導致難以實現。
不單是鞋業如此,惠州的紡織服裝產業也面臨類似困局。記者走訪縣區發現,多數服裝企業規模不大、品牌知名度低,先進流水線作業的普及程度不高。
以服裝企業遍地開花的博羅縣園洲鎮為例,該鎮擁有服裝生產及配套企業1000多家,從業人員約6萬人,年產各類休閑服裝1億件。雖已有部分服裝企業采用自動化吊掛系統,也有的從國外引入了先進的印花設備。但總體來看,自動化設備還沒普及。
相比之下,東莞等地紡織服裝、鞋帽、家具等傳統產業近年來已刮起“機器換人”旋風,得益于當地較好的裝備制造業配套基礎,如今機器自動化應用已成氣候。
例如,以毛織業聞名的東莞大朗鎮,從2005年數控織機使用量不足600臺到如今約5萬臺,基本完成首輪“機器換人”。上百家中外數控織機品牌企業在大朗設立銷售機構,形成長約1.3公里的“數控織機專業街”,使大朗成為全國數控織機最大集散地、全球使用數控織機最集中的地區。大朗不少數控織機企業還推出租賃業務,通過租用設備促進資金不足的小毛織廠技改。而鞋業大鎮東莞厚街的鞋企同樣較大規模“機器換人”,鎮內鞋機制造廠也快速發展,鞋機產銷量居全省前列,制鞋自動化設備加速推廣。